Featured post

My boss


(2011 年 06 月 29 日,Faro@Portugal)

仅以此文记录我的老师,兼以表达我的谢意。

我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见到我会用文字记录某某某对我的好处。这篇 post 的出现只能暗示一点——我实在是太感动了。我早就在谋划这篇 post,甚至想把它放进 thesis 的 acknowledgement 里面(我现在还在犹豫、摇摆)。

Continue reading

Upset

很长时间没有写博文,更是没有写比较欢乐的博文了。这不,眼下这个又是记录吐槽的。

吐槽主要针对本科论文的管理,一是学校无比杂碎的要求和系统流程,二是腊鸡学生不断突破下线的操作以及引发的道德风险。我作为分管本科教学的系副主任,被迫管理本科论文,遭罪无数。

先说第一点吧。这点可以升华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或者“腊鸡制度/规则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学校整了个半吊子系统,来管理本科论文的流程。槽点实在太多,简单列举一些:

  • 要求每位老师发布选题,然后学生们选(早先老师没法拒绝,不知道现在如何),从而实现双向选择。
    • 问题一:这个作法很容易出现无序匹配,学生光看选题,很容易产生误解。
    • 问题二:A老师与B学生已经提前确定了,但A老师的选题被另一个学生截胡。
    • 问题三:部分老师不愿参与——专门欺负压榨老实人。
    • 正确的做法:合适的匹配应该是学生联系老师或者老师联系学生,然后共同确定选题。我们就基本按照这个执行,不是盲目地顺从。
  • 需要本科论文的流程管理人
    • 督促学生/老师完成选题环节
    • 提醒学生提交开题报告
    • 提醒指导老师审核开题报告
    • 提醒学生提交初稿
    • 提醒指导老师审核初稿
    • 提醒学生提交论文指导记录
    • 提醒学生查重
    • 安排评阅老师
    • 提醒评阅老师评阅初稿
    • 安排答辩分组
    • 指导学生/老师如何填写答辩表格
    • 录入答辩信息
    • 整理答辩纸质材料
    • 各位看官估计可以想象下这个的工作量有多少——要弄明白每个环节的目标是啥,思考什么方案最节省学生们/老师们的精力,如何规避各种激励扭曲问题,如何搞定智障系统……;我粗略估计,直接花费的时间可能在50小时左右,这还不算针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思考时间。我这半年很对不住合作者们,各项任务都不同程度地推后了;我本身又是个压力怪,看到这些破事就会莫名烦躁,加剧论文的延误。
    • 我着实不理解,一是本科论文为啥要有这么多环节,二是为啥这些破事都是主管本科的系副主任来做,而不是教学秘书。我的认知中,系副主任应该是给出思路,具体的业务则是教学秘书完成。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其实就是秘书。
    • 有人诘问:为啥不找学生帮忙?这点我受我老师的影响——他从来都把学生平等看待,尽量不安排学生打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说第二点吧。论文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还算配合我的工作,但总有腊鸡学生,各种搞事情;今年的尤其多。我还是举些例子吧:

  • 最常见的:找不到人、不选题、不开题、不写论文、不提交初稿、没有查重……
  • 也比较常见的:狗屎一般的论文……
  • 奇葩一:提前两个月左右确定了答辩时间,等到前五天,家长说学生答辩当天有个面试,要求改时间。
  • 奇葩二:学生临近答辩时,告诉小组长,晚点到;一段时间后,又说不来了(放弃了)。
  • 奇葩三:指导老师不认可初稿,学生拒绝修改、拒绝交流,直到答辩当天,学生才联系指导老师,要求通过其初稿,允许其参加答辩。
  • 奇葩四:学生答辩当天上午离开寝室,不知去向,联系不上。查系统发现,开题报告没有提交。
  • 奇葩五:未完成查重、评阅环节,直接参加答辩。
  • 奇葩六:系统中选题xxxxx,私自更改选题yyyyy,但未在系统中修改,导致系统记录与纸质材料记录不一致。

说白了,就是道德风险!学校现在就是个无限责任公司。不少学生很清楚学校的困境,可以利用各种手段迫使学校、学院、老师让步。

吐槽这么多,实在是憋得慌。其实还有很多更细节的玩意儿。

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个合格的老师,而且也愿意做点管理工作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但无力感越来越重,激情和热情被这些杂碎儿慢慢地磨平。看着朋友圈、微博上,朋友们的各种学术活动,我真是无限怀念当年的日子。

读书笔记:《乡下人的悲歌》

花了接近两周时间,读完了《乡下人的悲歌》——虽然这书买了已经三年有余……

作者实现阶级跃迁的一些因素:

  • 阿嬷、阿公、姐姐、莉姨、母亲等亲人的关爱;尤其是阿嬷,提供了安全感,并潜移默化地给他了自信心;
  • 幸运地躲开了毒品和犯罪;
  • 加入海军陆战队,重塑了自己,尤其是规划和自律,并强化了自信心。

『乡下人』的困局:

  • 精神困局 1:教育程度低下,眼界短浅,思维狭隘,缺乏自律和人生规划;
  • 精神困局 2:区域文化和生活方式传统且根深蒂固,拥有冲动、自卑、逃避、懒惰等性格缺陷;
  • 物质困局 1:全球化等新变化,导致工业没落 → 就业机会减少 → 个人失业、陷入经济困境 → 酗酒、药物成瘾、家庭暴力 → 下一代辍学、早孕 → 死循环;
  • 物质困局 2:社区逐渐衰败,政府措施有限,社会资源缺乏。

保证充足的、公平的教育(包括必要的思政教育),打击毒品和犯罪,保证经济持续正常发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对于代际流动是很必要的——这几点在我国体现得淋漓尽致。坦白说,我也是公平的义务教育的受益者,通过教育获得了想上攀升的机会;这也让我对祖国现在的成就颇为自豪。另外,我愈发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针对那些带有底层色彩的『冲动、自卑、逃避、懒惰等性格缺陷』,以及自律和人生规划的缺失,『洗脑』真的有用。

当然,现在经常提到的贫富不均也对代际流动有着不小的影响,我国和我党还任重道远。但我对此很有信心。

电子邮箱

我对于学生的电子邮箱有着莫名的执念,故有了此文。

电子邮箱(尤其是私人电子邮箱)很可能使用时间很久,同时还可能用它注册了各种账号(比如微博账号等),所以务必慎重。

  1. 首先需要选一个靠谱的邮件服务商,比如 Gmail、Outlook、Yahoo、iCloud 等国际著名邮件服务商,国内可选的有 163、阿里云等。个人很反对使用 QQ 邮箱服务,着实太低端。
  2. 其次是要选个好的用户名。选择用户名的基本原则是:用户名是给人用的,务必要方便“给你发邮件的人”,因此在选择用户名的时候,要换位思考。具体来说,
    1. 尽量用自己的名字(护照上的姓名,而不是自称的英文名);为了长度合适,必要的地方可以进行缩减;
    2. 不要用大写字母。首先用户名中的大小写没有区别;其次,你跟人介绍电子邮箱时,还告知对方“某个字母大写”,这样方便么?
    3. 不要用生日,容易泄露个人信息;
    4. 不要用多个下划线、多个点;比如,xiang__sun 这个用户名无比智障;
  3. 最后,要规范帐户名的写法。账户名是收到邮件的人看到的你的名字,注意跟用户名区别;下图中的“你是大傻逼”就是账户名。

    以张三丰为例,推荐使用的有“Zhang, Sanfeng”、“Sanfeng Zhang”、“Sanfeng ZHANG”;而“zhang sanfeng”、“sanfeng zhang”、“zsf”等等都不合适。

高考志愿填报

今天跟着弘毅学堂,去高考招生咨询会打了把酱油。跟 15 年前的咨询会(鄙人 2004 年参加高考)相比,感慨颇多。

先来个硬广:欢迎填报「弘毅学堂 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目测湖北省位置值 1000 比较有机会,1000 开外的也值得尝试——6 个专业中的前 1–2 个就是供考生 try 的。

Continue reading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

第一次去意大利,就对圣母百花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的穹顶特别着迷;基于一些肤浅的故事,对穹顶的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也甚为仰慕。然而,对于穹顶的结构和修建过程,却不甚清楚。

通过阅读《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结合其他资料(维基百科、国家地理、论文等),稍微有了些认识,谨以此文做一些记录。资料之间不一致之处,一般以多数的或者详实的为准。

Continue reading

2018 国博:江口沉银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是四川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如果能破解「石牛对石鼓」的秘密,就能发现张献忠沉入岷江中的无数财宝。长久以来,这也就是一个传说,没有被正史记载。但是三百余年之后,这个传说成为了事实。

2018 08 16 13 30
图,虎纽永昌大元帅金印

Continue reading

从《祭侄文稿》说起

最近两个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送往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为期 6 周半的展览。因为其中种种,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

Jizhiwengao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颜真卿,我很可能是小学时因为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的;关于这件作品,知道的时间就很短了——2011 年,从网上弄到了蒋勋《故宫限展国宝专题》的录音,其中有较大篇幅讲述该作品。写在开头,还是先说明我的观点:

  1. 每座博物馆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以重要的馆藏作品(即所谓的镇馆之宝)作为支撑的,这些藏品是博物馆的灵魂。这些藏品以及它的肉身都不应该离开博物馆。
  2. 文物的交流需要有章可循。比如,法律上是否可行,文物本身的状况是否可行,交流本身是否可行,等等。
  3. 在以上条件许可下,应该鼓励文化(包括文物)的交流——让其他人看看我们的文化,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具体到《祭侄文稿》外借一事,我认为作为镇馆之宝的《祭侄文稿》,压根就不该外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