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难免跟学生打交道,有感于一些事情,特发此议论。写给 14 的小朋友看看,以儆效尤。
Tag Archives: WHU
转载: 海归专访系列——重磅压轴孙祥老师专访
本不愿意接受这种采访——名为采访,其实就是八卦、挖坑、灌水。其他同事都被虐了一遍,我不接受似乎也不合适。下面基本原文转载,除个别处重新排版。
Letter 01 to IAS2014
经历种种而活到现在,各种经历都可能会影响一辈子,一直深感幸运,对碰到的贵人从来都是心存感激;这些感觉对比身边的人有甚。这也算是我主动要求做班主任的第一个初衷,希望将曾经接收到的帮助、支持、鼓励等等转移给后辈。当然,这其中不乏好大喜功的成分。去年年底,我的博弈论考试,有人堂而皇之地将题目抄写了一遍、作为答案;今年年初,监考,一门普通的考试,50 人的考场,我 2 小时内抓到 4 名作弊者;还有很多类似的。当下的学生似乎风气越来越不对头了。我当然不愿意去做螳臂当车的事情,但也真心地希望,能做好一点就做好一点吧;另外,不去做就等于永远都做不成。
我算是一个凭借着热情干事的人,希望不会有太多的懈怠;这也算是我在大陆的教育系统中想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完成了便了无牵挂。这是我站在班主任这个角度的第一封信。
樱花
早在今年 02 月 01 日,我接受 WHU 的 offer 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这篇 post 了。这篇 post 讲述的是我与 WHU 之间到现在为止的故事;之所以选择“樱花”为题,是因为不想用 WHU 作为标题,另也因为樱花长时间以来一直是 WHU 广为人知的一点。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篇 post 的正文只有有缘人才能看到;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可以 E-mail 向我索取浏览密码。(于 2017 年 2 月 24 日开放浏览)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但从未在 WHU 里作过一天学生,我对于 WHU 有种说不出的奇怪感情。一直记得第一次听到 USTC 的时间——高一入校报到的时候,但对于 WHU,我完全不记得最初什么时候听到这个名字了。
也许对 WHU 最初的记忆来自于她校园里的樱花。小学 X 年级的春天,正值樱花绽放的时节,我第一次进入 WHU 的校园。樱花开放的时候,WHU 一直对非学校人员有出入限制;母亲认识学校某侧门口某餐馆的服务员,从餐馆的前门进、后门出,避开了工作人员的检查。当时完全不懂得欣赏樱花——其实现在还是不懂。记忆最深的有两件,其一是樱园老斋舍的其中一个阶梯上的“所谓的”血迹(据称是国统时期六一惨案中惨死在国民党枪下的进步学生的血迹,其实是一些红色油漆罢了),另一处则是位于樱花大道一端的生物标本馆。对于血迹,早就把它视为笑话;对于标本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一个讲解员指着一具银环蛇的标本对我说,“这是我和我老师在 WHU 后山抓到的”。这是第一次与 WHU 的接触。
与 WHU 的下一次接触似乎是在高中时候。还记得,高考前曾经对 ex 说,“我们一起去 WHU 读生物吧”。但是高考之后,我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决定选择离开武汉,选择合肥的 USTC。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实在是过于争强好胜,不愿意“屈就” WHU。现在回忆起来,不知道当年的选择是否合适:不得不说,我走到现在,能遇到我现在的导师,十分幸运,这份好运沾了 USTC 不少的光;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合肥不没有让我的眼界开阔起来;更深的一层,选择留着武汉、加入 WHU 的话,应该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也许早已一家三口。正是这次选择,我失去了成为 WHU 校友一员的机会。
找工作算是跟 WHU 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其实我很犹豫要不要回武汉,情感的挫折,让整个城市在我眼中一片毫无光彩,我甚至赌气对朋友说过,“打死也不回武汉”。学习经济学会让人习惯理性地思考问题,我最终还是给 WHU 和 HUST 递交了申请;老师曾跟我开玩笑,“这么想回武汉是不是因为对 ex 抱有希望啊”,我认可这一点。等待面试通知的过程让我焦虑不已,在这里,真心感谢焦倩姐,感谢邹老师。我总共拿到了 10 个 offer,坦白来说,WHU 的待遇并不好,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她。(在收到这份 offer 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出决定了,“最终”一次似乎过了;对此,某朋友一语中的,“面对选择有时看似纠结其实心里早有偏向。Once a choice is made, that is to say, it was a good one. Follow your heart!”。是的,follow my heart!)一者,谢老师和邹老师让我觉得在 WHU 我个人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能实现我长久以来内心一直埋藏的“教书育人”的理想;二者,我对 ex 似乎还抱有“幻想”——其实,在我的规划中,毕业之后回武汉工作、然后成家等等都是在既定之中的,可惜“物质”层面的东西实现了(甚至比当年想象中的容易许多),人却相逢应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