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50 年大维德爵士和大维德夫人在美国纽约市;选自《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中国瓷器精选》,书中原图由苏珊娜·G·瓦伦斯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提供
大英大概有 800 多万件藏品,但是毫无疑问,今年这趟旅行最吸引我的一定是大维德爵士的瓷器收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 人称「大维德瓶(David Vases)」的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 汝窑天青釉碗
有趣的是,大维德爵士的收藏全部位于大英的 95 号陈列室,这个陈列室方形,只有东北角、东南角两个门,而这两瓷器就像是门神似的,一个门边一个。一般人都从大维德花瓶旁的东南门进入,很容易错过汝窑天青釉碗,在这里提醒各位看官这一点。
在进入正文之前,推荐一个网站和一本册子:
- 这个网站上有大维德爵士精华藏品的高清图片(比我的 iPhone 拍出来的可要清晰多了)
- 册子是大英博物馆出的《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中国陶瓷精选》,对大维德爵士瓷器的精品有了深入浅出的说明。这本书在淘宝上有出售,最便宜的大约 420 块包邮(我花了 50 磅从大英背回来一本,哭死)。英文好的同学,可以考虑英文的平装本,大英 15 磅,淘宝无货。
首先还是得介绍下大维德爵士和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下面的文字来自于维基百科;不得不提一下,其中有些说法可能存疑,比如其瓷器的来源等等:
斐西瓦乐·维克托·大维德·以西结·大维德爵士,第二代从男爵(Sir Percival Victor David Ezekiel David, 2nd Baronet,1892 年 7 月 21 日–1964 年 10 月 9 日)是一位重要的中国瓷器收藏家。
1892 年大维德出生在英属印度孟买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父亲是沙宣·大维德爵士,第一代从男爵(Sir Sassoon David, 1st Baronet, 1849–1926 年),经营同名贸易公司,业务包括银行、纺织品和鸦片,是印度银行(Bank of India)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先后就读于额尔芬斯东学院、孟买大学和剑桥大学,1926 年继承其父亲的从男爵头衔与家族生意,成为公司主席,公司分部设立在香港、上海、和神户。
1925 年,大维德应邀协助设计一个在紫禁城内举办的宫廷艺术珍宝展。他不但自费赞助这一展览的部分装置费用,并出版图录获得巨大成功。1927–1928 年,他回到北京,当时谣传慈禧太后在 1901 年出宫时将一批内府秘藏珍宝抵押给北京的盐业银行。大维德爵士设法从中买到 40 多件瓷器珍品,分三次运至伦敦。1930–1931 年,他在继续协助清宫清点、组织和举办各种皇家珍宝艺术展览的同时,通过各渠道庋集到近 1700 件陶瓷和一卷清宫御制古玩图,年份跨越公元十至十八世纪,迄今仍然是两个故宫博物院以外最大最全面的单体收藏。
自从购得盐业银行的清宫旧藏后,大维德开始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他对收藏的每件器物包括其流传过程都做了相关考证,并将器物上的款识翻译成英文。1934 年由霍布森(Robert Lockhart Hobson)编著的《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中每件器物详细的说明文字都是由其亲自提供。 1941 年 12 月大维德夫妇在去印度途中取道上海,当时正值珍珠港事件爆发,夫妇被日本兵关押了 9 个月。关押期间,他患上后来导致其全身瘫痪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对生命以及收藏归属的担忧,促成大维德的另一个决定,即向伦敦大学捐赠他的图书馆与全部藏品,取名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于 1952 年 6 月 10 日正式开放。基金会因为运营不善,将藏品委托给大英博物馆,并于 2009 年 4 月 23 日在第 95 号陈列室作专题展出。
值得多说几句的是最后一段中出现的霍布森(Robert Lockhart Hobson)。这哥们是一位中国瓷器专家,1929 年的时候在 Old Furniture 上发表了著名的文章《Blue and white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A pair of dated Yuan vases》,提到了大维德瓶,以及上面的铭文,由此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
大维德瓶(David Vases)
入馆看到的第一件藏品就是人称「大维德瓶(David Vases)」的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首先给大英的官网链接:PDF B613,PDF B614。
高 63.6/63.8 厘米,编号 PDF B613、PDF B614
这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造型源于青铜器。它们不仅是大维德爵士珍藏中最著名的藏品,也是举世闻名的杰作,被学者昵称为「大维德瓶」。这对瓶子的重要之处在于瓶颈处的题记:
PDF B613: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捨。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吉日捨。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
PDF B614: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捨。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
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带纪年款的元青花作品。铭文记载了玉山县的信士张文进,为了祈求家人的平安,向星源(今婺源县,景德镇东南 120 公里处)的一座道观,敬献了这对花瓶和一件香炉(香炉至今下落不明),落款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 年)。这段铭文使得这对瓶子成为中国最早的青花瓷的断代标准器。
上面提到霍布森在 1929 年的文章拉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而元青花研究的高潮则是属于美国学者约翰·波普(John Alexander Pope)。1950 年代,波普依据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Topkapı Palace)和伊朗阿德比尔寺(Ardebil Shrine)藏品,从中辨识出一批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纹饰类似的青花瓷器,将它们命名为「至正型」青花,并先后写下两本著作《Fourteenth-century blue-and-white: a group of Chinese porcelains in the Topkapi Sarayi Müzesi, Istanbul》和《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日后这对青花瓶成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一杆标尺,用这对瓷瓶上的纪年文字以断代,减少了许多费力的说理和繁琐的考证。
在波普研究这对大瓶之前,(狭义的)青花瓷器都是明朝初年创烧的,而不是元朝创烧的。正是这对大瓶的研究,明确了青花瓷器创烧于元代,并且证明青花瓷器的制作在 1351 年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这对大瓶在海外的流传情况非常的完整。在运到英国之后,最初的收藏者是 Mountstuart Elphinstone(蒙斯图沃德·鄂芬斯东)。1927 年他将其中一只转售给大维德。另一件鄂芬斯东转售给 Charles E. Russell(查尔斯·罗素),大维德于 1935 年从伦敦苏富比举办的罗素藏品的拍卖会上购得。从此,二瓶重新复合。
而这对大瓶在中国的故事就扑朔迷离多了。熟知的说法是 1929 年福建籍旅英华侨/古董商吴赉熙将二瓶从北京智化寺的老僧处买来,送到琉璃厂求售。当时的古董商不识元青花,都认识是赝品,后被英国人买去。但是,这个说法里面有不少问题,有兴趣的看官请自行 google。另外,有一些书籍上(比如《马未都说收藏》)提到是这哥们在中国买到的这对大维德瓶,这个说法应该有问题。
这一对大瓶纹饰丰富,瓶身划分为平行的九条带状区域,在每一区均以釉下青花的技法绘制了一共八种不同主题的图案,自上而下分别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共两层),缠枝牡丹,覆莲杂宝,堪称元代青花瓷纹样大全。
汝窑
2-1 汝窑天青釉碗
现今有记录的汝窑瓷器大概六十一百余件,而大维德爵士的收藏就有七件,下面这件汝窑天青釉碗就是其中翘楚。注意,这个碗位于东北门边,很容易被遗漏。
高 7.1 厘米,碗口直径 16.9 厘米,圈足直径 7.5 厘米,重 350 克
撇口,外镶铜边。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有细小开片
这个碗特别之处就是内底刻有楷书乾隆御题诗
均[钧]窑都出脩[修]内司,至今盤多椀[碗]艱致。内府藏盤數近百,椀[碗]則晨星見一二。何物不可窮其理,椀大難藏盤小易,於斯亦當知懼哉,愈大愈難守其器。乾隆丙午御題。
另外还钤「比德」、「朗潤」二印。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乾隆将这件汝窑碗错认为是钧窑。
2-2 汝窑青釉葵瓣式盏托
这件汝窑盏托托口形似小碗,托盘为展开的五曲花瓣形,下接喇叭形圈足。盏托花瓣重叠,五曲带筋。该样式的盏托也常见于宋代同时期的漆器及金银器,其设计灵感可能来源于五瓣锦葵。
之前总感觉盏托都是比较平的一个碟子,然后把茶杯放在上面。看到这个物件的时候,真以为下面的「碟子」是盏托,上面的碗状物就是茶杯。没想到整体才是一个盏托。感觉茶杯放在上面很容易重心不稳摔了。另外,盏托竟然是空心的……
2-3 汝窑天青釉刻划双鱼纹椭圆洗
这件汝窑闻名之处在于内底的游鱼纹饰。一般来说,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这主要是因为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
可以看到,刻的鱼模模糊糊,很难看清楚。以致于乾隆时期宫廷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这种汝窑洗,现在全世界仅存两件,另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下面这个图更清楚
网上图片,选自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ion/show/enchina/work.asp
2-4 汝窑天青釉镶铜口长颈瓶
高 24.8 厘米,直径 15.6 厘米,编号 PDF 61
这件汝窑也许因为口沿稍有瑕疵或者破损,以铜片包边作为修饰。
2-5 汝窑天青釉三足奁式炉
关于这件瓷器,先引一段文字。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一段记载: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如要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16 件瓷器,这是宋代所有的历史文献中记载汝窑最多的一次,说的是南宋第一位皇帝高宗赵构,在 1151 年到清河郡王张俊家里巡幸,张俊受宠若惊,就拿了一批汝窑瓷器进奉给皇帝。这里说的汝窑瓷器大部分很容易理解,但是「大奁一、小奁一」是什么呢?有人猜测是一种盒式炉。很巧,这种物件全世界就两个,一大一小。大的就是下面这个奁式炉。
高 15.3 厘米,直径 24.8 厘米,编号 PDF A44
官窑、哥窑
北宋灭亡之后,高宗在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因为经济原因和皇帝的喜好,南宋的官窑很快就建立了起来,窑址主要有两处,一个是杭州修内司官窑,另一个是郊坛下官窑。南宋官窑的胎体较薄,瓷土呈深灰色,釉中气泡密集,釉面大开片。
3-1 (南宋)官窑青釉八瓣式盘
高 3.9 厘米,直径 16.8 厘米,编号 PDF A46
这个盘子极为精致,八瓣葵口中的每瓣都精心刻划压印,以追求锦葵花朵的自然形态。这个盘子还有明显的紫口铁足——口部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地方,呈现铁褐色。
3-2 (南宋)官窑青釉镶铜口长颈瓶
3-3 (南宋)官窑青釉六棱六足洗
这个深腹的青釉六棱六足洗的造型在这一时期的存世品中极为罕见,其平直的口沿以及折腹造型显然并非瓷器所固有,很可能仿自金属器皿。这个物件的用途不明,可能是在宫中用作某种官窑六棱花盆的盆托;也可能不与花盆配套,而是直接用来栽植水仙等球茎类植物。
3-4 (南宋)官窑青釉琮式瓶
这货的同类在之前的一些帖子中经常出现,前身是流行于公元前 3000–2000 年中国江南地区良渚文化的玉琮。它们都是祭祀用的礼器。
高 22.6 厘米,宽 13.7 厘米,深 13.6 厘米,编号 PDF 99
这个物件的制作还是比较复杂的,大概只能先在圆盘上做成筒状,然后额外做一些三角粘上去,最后入窑烧造。
3-5 (南宋)官窑青釉葵口洗
这个洗釉面的裂纹实在是太好看了,和汝窑的冰裂纹有的比,大的开片颜色较深,细碎的开片则晶莹剔透。另外,棱角处也有淡淡的紫口。
钧窑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仅从颜色就可以分辨。钧窑也属于青瓷,但是它不是以青色为主,常见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等等。钧瓷用的是乳浊釉,而不是汝官哥用的透明的玻璃釉,并且常以铜做为呈色剂,能够在高温下呈现出非常鲜艳的红色。清许之衡在《引流斋说瓷》中有一句十分准确的总结:
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均[钧]之紫弥漫全体
大概就是说,宋朝的钧瓷的色泽是弥漫状的,颜色的边缘看不清楚;到了金元之后,钧瓷上有了明显的色斑,每个色斑可以聚成一个物形。
4-1 (北宋)钧窑天青釉八瓣式盘
钧瓷之中品质之高、造型之美有如此盘者十分罕见。这个盘子先在轮盘上拉坯成型,其后使用工具压制成八瓣葵花形状。这盘子的造型跟前面的那件(南宋)官窑青釉八瓣式盘也极为相似,相比之下,官窑那件更加活泼有韵味一些。
4-2 (北宋)钧窑蓝釉紫斑胆瓶
这个瓶子的造型技术难度很大,先通过分段拉坯,然后接坯而成。瓶子的腹部呈圆润的梨形,颈部纤细修长,口略侈。釉料中含有金属铜,从而取得了自然晕散的紫斑效果。北宋的墓葬壁画中显示此类瓶在当时有的被用做花器,也有的用作酒器。
4-3 (明)官钧窑丁香紫釉棱口花盆
这个花盆外部釉为光滑明亮的丁香紫色,而盆内呈天蓝色。花盆的底部有五个小排水孔,应该与一个六瓣折沿盆托配成一套。另外,这个物件底部有「重华宫」、「芝兰室」的款识;另有刻有数字「五」。《中国瓷器精选》一书中说「一号器物尺寸最大,十号最小」。我个人认为可能不对,我更相信马未都先生的说法——《马未都说收藏》中有讲「有七号比四号大的,也有四号比七号大的」。
邢窑、定窑、耀州窑
邢窑、定窑都位于中国北方,是白瓷的代表;前者盛行于唐朝,与南方的越窑齐名,有「南越北邢」之称;而后者算是邢窑的继承和发展,是唐之后北方白瓷的代表。耀州窑也位于中国北部,盛产青瓷,以刻划纹饰闻名。
5-1 (唐)邢窑白釉鼓式钵
这件钵外壁所刻两重仰莲瓣纹,是佛教中常见的象征性主题;鼓式造型可能暗指寺庙中用于传唤僧侣信众的庙鼓;口沿下凸起的一匝精致的小团花则可能是模仿了实物庙鼓皮革上用于固定的铆钉。这个中空如碗型的钵,应该曾被佛教徒作为钵盂,或者放置在供台上用于供奉净水。
高 12.3 厘米,直径 26.5 厘米,编号 PDF 182
5-2 (五代至北宋早期,邢窑或定窑)白釉三瓣式盘
这种花瓣造型常见于北宋同时期的银器与漆器。陶工们在轮盘上拉坯成型,盘沿呈三瓣式,再在三瓣间添加三道筋线,通体施透明釉,最后置于名为匣钵的容器中烧制而成。
邢窑瓷器和定窑瓷器有时很难区分,一般来说,邢窑瓷器一般会比定窑器物呈现出更偏青蓝的冷色调。
高 2.9 厘米,直径 13.4 厘米,编号 PDF 173
有铭文的定窑器物很少,除非是一些高级定窑器上会带有「官」或者「新官」款。这个盘子的外底刻有「会稽」二字。霍布森先生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将铭文解释为「会(kui)稽(ji)」,指中国南方地名,今浙江绍兴。然而近年来,康蕊君对这两个字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认为「稽」(为审查之意)是「计」(为计算之意)的另一种写法;会计是当时「会计司」(宫廷财务处)的缩写。故认为此盘应当是当时的宫廷会计司所制,这种观点使得此盘为官用器的说法变得更顺理成章。
网上图片,选自 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ion/show/enchina/work.asp
5-3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镶铜口盆
这个造型在定窑存世品中极为罕见。这个盆子的内外壁以及内底均刻有牡丹纹,花瓣部分采用篦(bì)划(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装饰。
北宋后期,定窑窑工发明了覆烧技术,采用阶梯式匣钵,这种方法通过一次烧造更多数量的器物而节省燃料,但美中不足的是,口沿部分会缺釉为成为「芒口」。为了补救,工匠以铜镶口来装饰粗糙的口沿。
高 8.8 厘米,直径 27.7 厘米,编号 PDF 102
5-4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要说瓷器的那种造型最优雅,我想一定是梅瓶了——瓶体修长秀丽,造型曲线口小而项短,由肩部开始渐宽,至足径部又稍狭。这个梅瓶的肩部刻反 S 形纹饰,腹部刻牡丹纹,足部刻上仰重叠莲瓣纹。
北宋时期定窑采用馒头窑烧造,由于用煤作为燃料,煤所含的硫磺在氧化气氛下使定窑瓷器呈现出象牙白的色调。
5-5 (宋)定窑花园纹盘
这件瓷器的花园纹饰极为罕见。花园中,两个小孩在追逐一只鸭子,花纹纹饰遍布在周围。撇口,镶铜边。
图片的下部,两只小孩和一只鸭子隐约可见;图片的中间则是园中的一处栏杆
5-6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盒
这个盖盒胎体呈浅灰色,胎质细密,釉面均匀,呈橄榄绿色。工匠在半干的胎体上用深刻花进行装饰,盒盖中心深刻四朵缠枝牡丹,环绕一圈卷草纹,子母口处上下刻划仰覆花瓣纹。在刻花之后,用梳形工具于细部进行篦划装饰,而后施釉,青釉随着刻花线条的凹凸起伏,在烧造之后釉质呈现出深浅优质的美感。
越窑、龙泉窑
越窑,唐代、五代时期南方青瓷的代表,它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龙泉窑与越窑的窑址都在浙江,前者的风格深受后者的影响。从釉色来看的话,龙泉窑更青翠一些。龙泉青瓷在海外还有一个名字——塞拉同(Celadons),源于法语。当时在法国上流社会流行一出戏,叫做《牧羊女》,其中男主角名为 Celadons,身着青布长衫。人们形容不出龙泉青瓷的颜色,只好说:「那个瓷器太漂亮了,就跟 Celadons 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后来就直接叫做 Celadons 了。
6-1 (唐)青釉越窑双凤盘
越窑瓷器较少刻划,但这一件的内底刻划着精美的双凤纹。它的釉色大概就是秘色。另外,盘底刻有「永」字款。
6-2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湖瓶
这对随葬用瓶的肩部贴塑有两只「四方神兽」。左边一件肩部贴塑着象征西方的白虎正在追逐一犬,右边一件的贴塑是象征东方的青龙在追赶火球,盖顶的鸟钮象征着南方的朱雀,唯独不见象征北方的玄武。另外,这种器型从未外销或者在宫廷使用。因此,这对瓶应该不是传世品,而是墓葬出土物。
高 25.2 厘米,编号 PDF 204a 和 PDF 204b
6-3 (元)龙泉窑青釉带盖执壶
不得不承认,元代的龙泉青瓷的水准已经相当高了。这个壶呈梨形,一侧是曲状长流,另一侧则是曲状起棱带形把,拱形钮,可能仿自青铜器或银器造型。这个壶的细部处理极为精美,尤其是壶柄底部的处理,分成紧密结合的三段,十分协调。不少执壶的流与壶身之间常有卷形饰件相连,但这件是分离的。
6-4 (元)龙泉窑青釉褐斑瓶
这个瓶子通体施豆青釉,并在稍早前在釉面随意点上富含铁的色料,以取得褐色点斑的效果。
还是素器比较好看,黑斑真不怎么漂亮,之前一直以为是次品,没想到是窑工有意为之
明代之前的其他瓷器
7-1 (元)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贴塑花卉纹罐
这件罐子制作于 14 世纪前半叶,展现了当时最新的烧造技术,即将釉下高温铜红、钴蓝、镂空贴花工艺共冶一炉,使用在同一件罐子上。罐身呈椭圆形,直短颈。窑工在肩部的四个如意云肩纹内分别画四季花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足部上绘制了一圈仰莲瓣纹。罐腹上为四个四瓣式开光,每个开光里用贴塑手法装饰洞石花草纹,花朵是高温铜红彩,花叶和岩石则是钴蓝彩,再以篦划纹强调叶脉等细节。开光的双边框先以沥粉法用细泥浆描出轮廓线,再切划泥线细部形成连珠纹样,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
高 33 厘米,腹径 29.5 厘米,编号 PDF B661
7-2 (元)景德镇窑蓝釉白龙戏珠纹盘
这个盘子使用了一种极其罕见的蓝底白花工艺。工匠首先在除底部外的整个盘子通体施钴蓝釉,然后用薄泥片切出健龙戏珠纹并粘贴到盘心,再用白浆描画龙的细节,如三趾龙爪等,仔细刻画出龙鳞。再用蓝彩点出龙睛,以增强生动感。最后,工匠将盘子通体再罩上一层透明釉,放入 1280–1320 度的高温窑炉中烧造而成。
高 1.5 厘米,口径 15.7 厘米,编号 PDF A562
本人原创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
Miss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