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杭州(上):南宋官窑博物馆

政和(宋徽宗年号,1111 年—1118 年 10 月)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móu,相等、齐)矣。
——[南宋] 叶寘(zhì)《坦斋笔衡》

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广义泛指朝廷开设的窑厂;这里的官窑特指宋五大名窑之一),有「旧官」和「新官」的分别,前者指北宋汴京官窑,后者则指的是南宋临安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的窑址在今天杭州南郊的乌龟山一带。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窑址就被发现,八十年代时进行了全面勘测和发掘。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于 1992 年正式开放,它也就是本文的主角。

2015-12-20 12.52.12

南宋官窑博物馆的最大看点应该就是一座古窑窑址,另外很多瓷器的残片对了解一些器型的烧造也颇有益处。

宋代官窑

北宋汴京官窑

北宋官窑大概始于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位于北宋首都汴京,具体窑址尚未发现。它开启了中国皇室用瓷制度的新篇章。与贡窑不同,官窑是由皇家经办、只为宫廷服务、产品不得流入民间的窑厂。此后,历代官办窑厂和官造瓷器均沿用「官窑」一词,称作「XX 朝官窑」。

关于汴京官窑,仅有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的一条简单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其中「宣政」指的是宋徽宗政和宣和时期(1111–1125 年)。由于黄河改道,北宋汴京早已掩埋于泥沙之下,大约位于今开封市地下 6–8 米,清理发掘窑址几乎不可能了。

正是因为文献资料少、窑址不可寻,常有「汴京官窑即是汝窑」、「汴京官窑并不存在」等说法。这类说法基本上不成立,冯先铭先生等人根据故宫收藏的、前人认定的汝窑及北宋官窑瓷器,以及同考古出土的汝瓷残片相对比,认为存在一个不同于汝窑乃至后来的南宋官窑的独立品种,很可能就是汴京官窑所产。

汴京官窑瓷器的主要特点就是「紫口铁足」——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

南宋修内司官窑

宋室南渡之后,出于祭祀等方面的需要,设立「修内司官窑」,大概位于今杭州市凤凰山。很多学者认为 1996 年发掘的杭州「老虎洞窑」就是「修内司官窑」的窑址(关于修内司官窑、老虎洞窑、哥哥洞窑、哥窑之间的关系,至今似乎都没有确定的说法)。我倾向于认为南宋时期的老虎洞窑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修内司官窑。

关于修内司官窑,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写到:「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则说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可以看到修内司官窑的特点大致是胎细釉润、色青带粉红,釉有深浅之分,有蟹爪纹开片和紫口铁足的特征。相比于北宋官窑,南宋官窑紫口铁足的特征更加明显,这是由于其釉面较薄所致。

南宋郊坛下官窑

郊坛下官窑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窑址在杭州市乌龟山,是宋代几座官窑中疑问最少的一座。郊坛下官窑遗址中遗物比较丰富,其特征又与文献记载颇多吻合。

郊坛下窑址

2015-12-20 12.14.56

2015-12-20 12.15.04

南宋官窑博物馆最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其馆藏的一座龙窑窑炉的遗址。这座窑建于乌龟山的西坡,自西南向东北、自下而上延伸,方向 235°,斜坡长度 37.5 米,宽 1.34–1.8 米,高差 7.2 米。

2015-12-20 11.59.39
龙窑窑炉遗址

窑炉的结构有火膛、窑室、出烟室构成,具体可以参考下图。

kiln
龙窑窑址的剖面图(图中上半部分)和平面图(下半部分),1–12 皆为匣钵,选自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增订版》

2015-12-20 12.06.35

2015-12-20 11.58.09

窑炉最前端是火膛,呈半圆形,火膛后面有隔墙,两侧弧墙仅存西部。火膛顶部、火门、通风口、出灰道等结构均不存在。火膛是龙窑点火烧窑的燃烧室,窑工从前壁中下部的火门引火加柴,火门下紧贴窑底处开通风口,由此向火膛进风,使然后充分燃烧。

2015-12-20 12.05.12

2015-12-20 11.58.38

窑室位于窑炉的中段,占绝大部分体积,呈斜坡状,由窑墙、窑门、窑顶、投柴孔、窑底等组成。窑门全部位于西侧(叶喆民先生的书中说有 4 处窑门,但博物馆的铭牌上说有 8 个窑门)。瓷坯在在作坊制作成后,放入匣钵,置于炉内。由于龙窑窑室长,拱顶两侧设有投柴孔。窑底铺沙,以利装叠匣钵、保护窑底。

2015-12-20 12.03.07

2015-12-20 11.59.00

出烟室位于窑炉的尾部,山坡的高处。出烟室的南侧有烟火柱(又称烟火弄)八个,由长 25 厘米、宽 10 厘米、厚 14 厘米的砖砌成。各砖柱间距约 10 厘米,形成孔道为出烟孔。烟火柱上的挡火墙已倒塌无存,它用于挡住炉室内的火焰,以保证窑内温度。由于窑头和窑尾有较大的高度差,因而龙窑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抽力,所以窑尾没有烟囱。

出土物件

跟其他博物馆不同,南宋官窑博物馆是在遗址上建立的,自然有不少瓷器残片展出。这也使得这个博物馆有着别样之处。

1、南宋官窑镂空瓶

2015-12-20 12.42.37

太精彩的「解剖」了——内部结构一清二楚。以前看到这类瓶子的时候,完全没想到里面还有一层作支撑。

2015-12-20 12.42.55

2、南宋官窑套盒

2015-12-20 12.43.29

这玩意是古代盛装食物用的器具,内有数层不等,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常用。一般都是竹木结构的,但瓷器材质的也不少。

2015-12-20 12.43.19

3、南宋官窑鸭形香薰

2015-12-20 12.43.41 

2015-12-20 12.43.53

4、南宋官窑夹层碗

2015-12-20 12.44.36

2015-12-20 12.44.44

早年的保温碗

5、南宋官窑觚(gū)

2015-12-20 12.40.38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这件物件就是仿造青铜器的。

2015-12-20 12.41.11

6、南宋官窑樽式炉

2015-12-20 12.40.16

2015-12-20 12.40.06

7、南宋官窑簋式炉

2015-12-20 12.41.37

2015-12-20 12.41.43

8、款识

2015-12-20 12.47.40

2015-12-20 12.47.56

南宋官窑的传承

很明显,南宋官窑传承于北宋官窑,以及北宋其他窑口,比如汝窑、哥窑。但江浙一带的瓷器烧造历史悠久,尤以越窑闻名。

越窑青瓷开创于东汉,历晋、南朝,到唐、五代、宋时得到蓬勃发展,北宋中晚期经历了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南宋初,又进入一个短暂的繁荣期。开创以来,越窑一直成为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

9、东汉越窑觞

2015-12-20 12.18.37

好大一个酒杯。用这玩意喝酒,感觉参加兰亭集会的人都要喝死的。

2015-12-20 12.18.42

10、东汉越窑五管瓶

2015-12-20 12.18.51

2015-12-20 12.19.01

2015-12-20 12.19.08

11、东晋越窑魁

2015-12-20 12.21.13

2015-12-20 12.21.05

2015-12-20 12.21.21

12、东晋越窑槅(gé)

2015-12-20 12.23.35

槅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2015-12-20 12.23.46

13、唐越窑鸟形哨

2015-12-20 12.21.50

哨子,可惜不知道怎么吹。

2015-12-20 12.22.44

14、唐越窑粉盒

2015-12-20 12.23.02

2015-12-20 12.23.10

15、唐越窑灯盏

2015-12-20 12.24.26

这物件感觉特漂亮。

2015-12-20 12.24.33

16、北宋婺州窑带盖四鋬(pàn)壶

2015-12-20 12.25.05

2015-12-20 12.25.00

2015-12-20 12.25.25

17、北宋越窑刻花盏托

2015-12-20 12.25.37

2015-12-20 12.25.47

18、款识

2015-12-20 12.47.04

2015-12-20 12.47.20

2015-12-20 12.47.33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文物出版社,1982 年 9 月
  2. 中国陶瓷史:增订版,叶喆民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年 3 月

 Miss U……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