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的位置还是蛮好的。它坐落于杭州西湖的北岸,门外即是广阔的湖面。可惜,与如此上佳的地理位置相比,其馆藏似乎稍逊一筹。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上仅有四件文物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分别是
除了这几件国宝级文物之外,浙江省博物馆下列几类收藏也是极好的:
浙江省博物馆在入口的地方可以微信扫码打印纪念书签,图案自选。这点对于传播文化是极好的。
浙江省博物馆的主馆基本就是陶瓷器馆,数量很多,似乎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物件,下面随便附上几张图,算是完成作业。
1、崧泽文化塔壶
解说:这件形制秀雅的壶体现了古人很高的审美眼光。鼓腹平底的设计,既实用又稳重,而颀长的颈部仿佛天鹅引颈高歌,上饰五组弦纹装饰带,又似五层宝塔巍然屹立。若再仔细观察,可发现口部的造型和纹饰与腹部是相同的,大小有别,上下呼应,这种设计理念即使在今天依然是人们普遍遵循的美学准则。
这玩意被命名为壶,似乎腹部那个大洞应该就是壶嘴了——这么大的壶嘴我也是看醉了。壶嘴那么低,壶颈那么长,如果是水器,也不知道上面的空间能用来干嘛。奇怪的物件。
2、河姆渡文化夹炭黑陶腰沿釜
解说:炊煮器,相当与现代人使用的烧锅。夹炭黑陶的材质,在烧煮时耐火而不开裂。腰沿的设计是为了埋锅平稳,并将整器区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为圆底的锅,直接受柴火炙烤。而上部出露部分则增加容量,且敛口束颈,讲究装饰,外翻的口沿更便于搬运取食。
夹炭黑陶是河姆渡文化具有显著特征的遗物。陶胎中布满大量炭的晶粒,颜色墨黑,炭和泥是陶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炭素是植物碎末和稻谷谷壳等,先烧成炭后再羼入泥土。有意加进炭素,是为了泥土在成型过程中减少收缩,其作用与掺砂的作用一样。由于炭素的作用,再加陶胎在焙烧中未能充分氧化,因此陶质呈黑色,内胎黑得更浓。
3、黑陶釜
这个器物跟上面那个一样,也是夹炭黑陶,腰部置有较宽的腰沿。
4、夹砂红陶猪形支座
这玩意只能看着乐呵乐呵。没有文字介绍,但也给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一直没想通这玩具究竟是干嘛的。
5、西周印文硬陶同心菱纹罐
6、商印纹硬陶云雷纹罐
7、战国印纹硬陶船形壶
其口腹部较为特殊,呈椭圆形,两头上翘似船,故名。(这玩意也能叫壶?太不讲道理了……)
8、西周原始瓷敞口罐
解说:肩部等距置三个双泥条半环形横耳,每耳两侧各贴两个小泥饼。器表通体拍印方格纹。
9、战国原始瓷提梁盉
青铜盉为实用器兼做礼器,而原始瓷提梁盉则是专用于殉葬的冥器。(这件器物棱角分明,总觉得哪有点不对。)
10、战国原始瓷镂空长颈瓶
解说:其功用应为香薰之用。瓶的优美造型加上三角形镂空装饰,使它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艺术效果。(跟上一件器物有一样的看法,似乎有点太真了……)
11、战国原始瓷杯形器
解说:器型规整端庄,釉层匀净莹润,虽有一些点状凝釉,但斑点细小分布均匀,釉色青中泛黄,胎釉结合良好。
12、战国原始瓷悬铃
解说:亦称「权」或「镇」,专用于随葬用的仿青铜礼乐器。(不就是个铃铛嘛)
13、战国原始瓷錞(chún,古代一种铜制的军乐器,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顶上多作虎形钮,可悬挂,常与鼓配合)于
錞于始见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原为青铜制作的军队打击乐器——感觉就是个圆柱形的鼓。这种乐器在长江流域、西南地区及华南都有发现。原始瓷錞于为贵族墓随葬冥器。
14、东汉越窑青瓷水井
解说:冥器水井,盛行于当时。透过墓葬出土的成组器物和窑址采集的标本综合考察,东汉成熟瓷器的种类、造型和纹饰特征,如井、灶、五联罐和几何纹样等,都可以在原始瓷器中找到相类似的器物,从而可以看出它们的演变轨迹。
15、东汉越窑青瓷锺
解说:锺是一种盛酒器,早期以青铜器和漆器为常见。自瓷器产生以来,由于其制作成本低,并在使用、外观等许多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点,所以很快博得世人的喜爱。该器胎质细腻,器型敦实沉稳,釉层匀净纯正,是东汉越窑成熟青瓷的珍品。
16、东汉越窑青瓷五管瓶
解说: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常见随葬品,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基本形制为一葫芦形的大罐,周围贴附四个小罐。东汉中期以后,五管瓶器身变高,腹部出现人和禽兽堆塑,逐渐演变为堆塑罐。
17、东汉黑釉人物龙虎瓶
解说:这种形制的瓶,至少可以有两种命名:一曰盂口长颈瓶,依其造型;二曰堆塑人物龙虎瓶,据其装饰。该器盂口长颈,鼓腹大平底,造型挺秀而稳重,为后世瓶类器物造型奠定基础。而其颈肩部堆塑的纹饰,更是丰富而瑰奇,龙与虎分别被驯兽人牵引鞭策,匍匐温顺。另有灵猴兽头,仙鹤飞鸟,错落布置,形神俱足,为成熟期黑釉瓷之精品佳作。
这只老虎身子细长,跟跳跳虎还是蛮像的。
18、西晋越窑青瓷蟾蜍形水丞
解说:蟾宫折桂,寓意科场得意,功名有望。三国西晋时期常常以此为装饰做成各种文房用具。水丞是一种器皿,用来盛装磨墨用的水,亦称「砚滴」。
19、三国越窑青瓷兔形砚滴
解说:文房用具。兔前肢捧一钵,口微启,作饮水状,腹中之水经口部流入钵内,再滴入砚台。三国时期的越窑制瓷技术已经成熟,造型和装饰艺术有了很大提高,以人和动物为装饰是越窑当时最为显著的特点。
20、三国越窑青瓷熏炉
21、西晋越窑青瓷熏炉
22、西晋越窑青瓷狗圈、猪圈、鸡舍
解说:内底中央一狗呈卧伏状,昂首前视,生动自然。这种制作手法取之于生活场景的冥器类,很少有统一的规格或相同的式样,制作手法随意化,表现得粗率拙朴。
23、西晋越窑青瓷灶
解说:自汉代始,厚葬之风盛行。三国西晋时,随葬品尤为丰富,瓷质冥器因制作成本较低,故被成组成套地陪葬在墓中。
24、东晋越窑青瓷羊形器
解说:羊作引颈跪伏状,双目外突,两角后卷,头顶部有圆孔。羊形器和狮形器往往同时出现在魏晋时期的墓葬中,是六朝越窑青瓷中最为成功的两款动物造型。西晋的羊形器体型饱满,有雍容之态,东晋的羊形器头部变小,颈部变粗,腰部却变得很细,并以褐色点菜作装饰。古时「羊」与「祥」同音,取羊之形,寓意「吉祥如意」。
25、东晋越窑青瓷盏盘
解说:鸟是越窑青瓷中渊源最深、历史最长、出现频率最高且变化最丰富的动物装饰之一,在大量的实用器和冥器中都曾留有它轻盈灵巧的身影。
灯光太差,导致拍不清楚中间的鸟。
26、东晋越窑青瓷魁
魁,似乎有汤勺、调羹之意,但似乎这个汤勺的柄也太小了。当然,魁也可能指的是柄上的星状物,毕竟魁也可以指的是北斗星中的第一颗星。
27、东晋越窑青瓷龙柄鸡首壶
解说:鸡颈前提,似在引吭报晓,另一侧一龙形把,并间以两个半环形系。鸡首壶是两晋时期的典型产品。古人认为鸡首有御死辟恶的功能,这便是鸡首壶流行的原因所在。
28、南朝越窑青瓷莲瓣纹龙柄鸡首壶
东晋南朝的鸡首壶,除了器身变高外,柄成了龙首形,肩腹部多刻划莲瓣纹。
29、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
解说: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三国东吴时期开始,与佛教题材相关的装饰在越窑中大量出现。然而,当时的佛像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像后来那样庄严神秘。
30、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
31、唐越窑青瓷蟠龙罂
婴指的是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但这件器物的口似乎有点点大了……颈肩部对称四条形鋬,塑一腾空蟠龙,龙作回首状,三爪,龙身划鳞、鳍,极其生动。
龙头
32、唐越窑青瓷「咸通七年」(866)罐形墓志
罐体上阴刻「颍川府君墓铭」,铭文自右向左共 28 行,三百三十余字,每行字数不等。文中有「唐咸通七年岁在丙戌十九日乡贡进士陈周撰」,「明州慈溪县上林乡石仁里」等语。罐形墓志为唐晚期慈溪上林湖一带流行的随葬品。
33、唐代越窑青瓷多角瓶
解说:这类造型独特的器物,在晚唐的宁绍地区和金衢盆地均有出土。瓶体修长,圆口直颈,下腹光素,而上腹呈三层台式,每一层堆塑四角,凡十二角,昂首犀利,酷似黄牛之角。为特定历史时期为满足丧葬需要而生产的随葬冥器。
这么吓人的物件,就该是冥器。
34、唐越窑青瓷瓯、茶匙
35、五代越窑青瓷菱花口碟
解说:盘口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造型规整优美,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实用佳器。
36、北宋越窑青瓷鸳鸯纹荷叶盖罐
解说:这种形制的盖罐与粉盒一样,在唐宋之际的越窑非常流行,品质精良,刻划花装饰精美绝伦,是当时上层社会书斋闺房的心爱之物。这件盖罐,瓜棱腹,荷叶盖,器身用纤细的划花技法饰荷池鸳鸯,莲叶擎天,荷花映日,一双鸳鸯更是昂首展翅,翩翩起舞,技艺高超,匠心独运。
钮实在是太精致了。
37、北宋越窑青瓷牡丹纹花口尊
解说:上部为五瓣花盏,下部为盏托形座。造型设计奇巧,装饰华丽,为越窑瓷器仿同时代金银器的杰作。
38、北宋越窑青瓷牡丹纹龟扭盖罐
盖面中心贴塑一只乌龟作扭,四周刻划芙蓉花,内填蓖划纹。罐身四等份,有四组开光牡丹纹,并贴有四只乌龟。乌龟象征富贵长命,是唐宋时期较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发现内容有点多,故分两篇 post 讲述。
Miss U……